创新成果引领行业发展
2016年1月13日,由中电工程所属华东院设计的世界首个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工程──国电泰州电厂二期2台100万千瓦工程4号机组正式投运,机组发电煤耗仅每千瓦时256.8克,优于当今世界最好水平,大气污染物排放达到超低排放要求。
作为“十二五”节能减排国家科技支撑技术项目和国家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示范项目,针对这一创新技术工程,华东院分别就设计管理模式创新和数字化设计管理创新做了深入探索和实施。项目的成功,开启了我国从发电大国昂首走向发电技术强国的革命性转变的新篇章。
对于一家知识密集型企业,科技创新是中电工程始终屹立于行业巅峰的金钥匙。1305项专利、130项发明专利,131项专有技术,123个软件著作权……数据记载的,不仅是中电工程成长奋进的精彩历程,也展现出其在各个领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坐拥国内首台5万千瓦CFB工程、10万千瓦CFB工程、30万千瓦CFB示范工程以及世界首台60万千瓦超临界CFB示范工程的光辉业绩,中电工程所属西南院基于技术优势和成功实践,开展二次再热超超临界CFB锅炉机组、700摄氏度超超临界CFB锅炉机组等先进技术的研究。
中电工程所属东北院长期致力于褐煤发电技术研究,完成了“基于炉烟干燥及水回收风扇磨仓储式制粉系统的高效褐煤发电工程技术”重大科研课题,不仅回收利用了褐煤中所含的水分,还实现了褐煤高效燃烧,使建设百万千瓦级褐煤机组成为可能。
为解决高海拔外绝缘及冻土基础设计等世界级技术难题,中电工程所属西北院的科技人员长期奋战在生命禁区,成功保证了青藏联网这一世界上海拔最高、冻土区最长的“电力天路”顺利建设并安全可靠运行。
面对特高压电网的发展机遇,在没有技术标准、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针对特高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的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中电工程自主开展了大量专题研究,创造了我国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技术和设计的诸多第一,率先建立了特高压交直流输电设计技术标准,填补了国际空白,占领了世界电网技术的制高点。
“十二五”期间,中电工程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类奖励137项,其中“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百万千万超超临界机组系统优化与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青藏电力联网工程”等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4项成果获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截至2015年底,中电工程已主持编制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157项,完成国家标准19项、行业标准104项,发表论文2786篇。
以卓越的技术、系统集成与整合能力,中电工程在各个前瞻性领域探索与开拓,引领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交直流输变电工程设计、超超临界机组电站设计、核电站常规岛设计、褐煤发电技术、大型火电机组空冷国产化技术、大型CFB锅炉系统设计、超大型冷却塔设计、电厂环保技术、新能源设计、工程设计信息化等领域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
信息化提升价值创造力
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工程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竞技平台。坚持“信息化建设是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的理念,以“统筹规划、创新发展、稳步推进、注重实效”为原则,中电工程在信息化建设领域持续发力。
中电工程所属华北院的主营业务实现了全面信息化升级,目前已建成覆盖全业务链数字化设计、数字化采购、数字化工程三大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发电产业全部采用数字化设计,电网工程实现多专业集成设计,勘测业务通过协同设计平台进行设计资料和成品管理。数字化采购系统实现了多项目物资采购及物流管理。数字化工程管理从项目和公司两个层面对总承包项目的合同、进度、费用、质量、工程档案、人员、财务、设备材料进行管控。三大系统与该院主营业务深度融合,对该院的生产以及总承包业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基于在信息化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积淀,华北院在神皖安庆电厂二期2台100万千瓦扩建工程中,率先提出“全寿命周期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工程建设期间,该院首次采用了全专业、全范围的数字化设计,避免了设计变更及施工返工,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和工程效率。同时,基于该院的PW设计平台、NIMAT采购平台、NIPRO总承包平台,来自设计、施工、设备的数据全部被存储到数字化电厂移交平台中,与建成后的发电厂信息系统数据库相连,从而为业主全寿命周期的运维、运行优化、科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伴随着工程的投运,华北院完成了我国首次将由成千上万个数据组成的数字化电厂与实体电厂同步整体移交的范例,也为我国数字化电厂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
西北院全力打造项目管理中心和数字化设计中心,实现了工程项目的协同设计和信息化管理。该院通过以勘测设计项目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总承包项目管理系统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中心,实现了勘测、设计项目作业全过程的协同管理、精益控制、信息共享和工程信息集成管理,同时实现了企业本部对多个项目的集中、远程、全过程管控。
科学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能够傲立于行业巅峰,源自于中电工程“科技领先,共建绿色能源”的企业精神,更是六十余年矢志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意志与坚持。
为确保创新工作的持续开展,中电工程建立起完善的组织体系──由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委专业组、科技信息管理部、各单位科技管理部门组成的科技管理体系;以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核电、IGCC、空冷、高压直流、智能电网、电站冷却塔、褐煤、太阳能热发电、CFB及烟气治理10个专业技术中心,以及各单位生产及研发部门组成的科技创新研发体系,构建了中电工程科技创新和高端研发平台。
“十二五”期间,中电工程新编、修编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9项科技管理相关制度,围绕“特、高、核、新、信”的科技发展方向,先后审定并立项科技项目350项,投入科技经费近3亿元,完成科技项目311项,评价科技成果299项,优良率达97.3%。
凭借良好的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端创新层次,中电工程陆续承担“二次再热机组热力系统优化与集成”“700摄氏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关键设备研发及应用示范”“风力发电和海水淡化联合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等国家级科研课题,以及“面向中美先进煤炭技术合作的新一代煤转化与发电技术”“中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联合研究”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主持编制了《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1000千伏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等重大国家和行业标准,并于2015年底正式启动了《电力工程设计手册》的编撰工作。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十二五”期间,中电工程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引进岑可法、倪维斗、黄其励、岳光溪四位院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组建了协同创新中心、专业研究中心,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优化了人才队伍培养方式,使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
此外,中电工程还加入了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中国火力发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机会。于2015年成立的中电工程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高端专家团队,帮助和带领中电工程科技人员在业界提升话语权和参与度。
截至2015年底,中电工程共有国家勘察设计大师1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拥有特级专家29人、专家90人、青年专家173人;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11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2826人,高学历人才(博士、硕士)比例达到32.8%。
时至今日,以国际型工程公司建设为核心,中电工程已经用稳健的创新步伐勾勒出企业健康发展的创新系统和完整的战略体系。实践证明,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是一条适合中电工程发展实际、对整个行业具有借鉴价值的成功之路。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不断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变革,持续创新,才能铸就一段传奇。
更多关于 锅炉 的信息
11月17日10时18分,公司承建的邯郸市永年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锅炉低温烘炉点火一次成功。 此次烘炉主要部位包括余热锅炉二三烟道、余热炉炉膛本体及灰斗、焚烧炉炉膛本体及灰斗等......
2020年11月20日13时30分,随着4#锅炉主给水蒸汽的升压,过热器及汽包安全阀的依次启跳,热电公司技术人员、监理、总包方、锅炉厂家及白水县锅检所人员等齐聚机炉集......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发布关于做好非传输通道城市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工作的通知,详情如下:青岛、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市人民政府:为进一步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深入推进大气......
10月28日,公司承建的永州电厂一期百万千瓦机组工程2号锅炉受热面开焊,标志着该工程全面进入安装高峰期。 2号锅炉受热面共有焊口5.5万余只,此次开焊为锅炉上部前墙水冷壁,焊接工艺均......
挖贝网 8月19日消息,恒丰能环(872876)近日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147,093.52元,同比减少53.35%;实现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
Copyright 2015 © 河北云酷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15017037号-2